骨質疏松癥是中老年人常見的,對大部分人而言,已經不足為奇了。根據醫學角度上看,每個人在青壯年時期,也就是三十歲至三十五歲年齡段時,人的骨量是一生中的。而在此之后,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,鈣質流失,骨量也隨之減少,而在這個過程中,骨量流失20%以上,人便出現了骨質疏松癥。

骨密度檢測儀廠家提醒:對于老年人來說,患骨質疏松癥是早晚的事,因此日常做好檢查工作對延緩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十分重要。而目前對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受檢者有何檢查方法呢?
骨質疏松檢查方式
骨質疏松癥的檢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治愈的,由于骨量的累積需要有個形成的過程,因此在檢查老年骨質疏松癥時應注意:
1、補充鈣和維生素D,這是骨頭成長的重要原料,需要每天規范補充。
2、服用抗骨質疏松的藥物,如雙磷酸鹽,起到抑制破骨的作用。
通過二者結合,才能使骨質疏松癥得到規范化的檢查。
骨質疏松手術檢查的風險
骨質疏松癥骨折的原因是骨頭脆性增加,骨量丟失,第一次出現骨折的時候說明骨質就很疏松了,這時如果再不進行規范化檢查,那么再次引起骨折的風險就很高。除了骨質疏松癥需要規范化檢查外,有時嚴重的骨質疏松癥受檢者還會引起骨折,需要手術檢查。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骨折臨床上的檢查難度大,在術后引起的并發癥可能性高。術后可能存在的風險主要有:
1、骨質疏松癥受檢者的骨頭脆,不論是采取內固定、換關節也好,還是打骨水泥也好,對受檢者來說都不容易,甚至還可能會引起內固定的松脫失效,再次的手術風險也因此提高。
2、老年人內固定手術后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休養,而臥床過久也容易引起一些并發癥,如褥瘡、肺炎等等。